教师发展|善鉴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2024年度沙洲中学本部青年教师发展论坛(第七期)
为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步伐,助力高品质学校建设,我校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在港城·致敬课堂”张家港市第二十六届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并撰写听课心得。12月4日,沙洲中学(本部)举办了青年教师听课心得分享暨第七期青年教师发展论坛活动,主题为《善鉴他山之石,巧琢己身之玉》。李红波校长、罗建宇副校长、教师发展处季彩萍主任、陈洁副主任和本部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
罗建宇副校长表达了关于展示课应具备的三种功能:可供学习借鉴(选题、教学),可供复制推广(内容、设计),可供思考提升(研究、写作)。
黄沁嫣老师心得分享
10月25日,我们参加了跨校区联合教研活动,活动分为三部分:一,读后续写课堂教学展示;二,听课教师评课;三,主题研讨。我主要谈一下听完读后续写课的收获和启发。本节课由来自北校区的唐佳丽老师所教授,该课程着力聚焦情节建构,唐老师从how to read, how to plot 和how to write 三个方面设计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梳理情节线和情感线,为后文续写做好铺垫,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听完这节课,我有一些思考和个人想法。
本节课聚焦情节建构,完全实现教学目标。在续写环节中,学生们往往缺少地道的和生动的语言,他们基本清楚故事的发展脉络和情感变化,但在语言的衔接和协同性方面仍需要提高。而唐老师教学探索和目前聚焦“切口小”的语言目标完全一致。这一教学方法值得我在未来的读后续写教学中尝试,具体教学步骤如下:一,解读原文,探讨词汇衔接手段。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原文,同时完成“词汇衔接和语篇连贯学习单”。词汇衔接手段主要为重申和搭配,重申也即重说或复现。包括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整体义等关系。搭配指语义相关联的词的同现关系,它包括大家熟知的词组和句子内部词与词的组合,也包括统一语境或主题下语义相关联的词汇组合。二,拓展语义场,探索内容的合理发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对“词汇衔接和语篇连贯学习单”的词汇进行拓展,以产生新的用于续写中的词汇。三,基于词汇衔接手段,评价初稿的衔接手段。教师将词汇衔接项目转化成为评价工具,供学生来检视续文是否运用了词汇衔接手段;也可以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反思和分析所用词汇衔接手段是否促成续文的连贯。四,修改后定稿,互评运用效果。学生基于评价反馈单的反思和建议,进行初稿的修改。综上,在读后续写教学中不仅要关注情节建构,还要聚焦语言的连贯性和协同性。利用词汇衔接手段,创生出衔接性、关联性和创新性的优质词汇,能够对语篇的连贯产生促进作用。我们只有在读后续写教学的路上不断思考,不断学习,并积极实践,才能全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徐帆老师心得分享
近期,我连续参加了三堂令人印象深刻的语文课,分别是对萧红的《“九一八”致弟弟书》、废名的《放猖》以及《给儿子》的双重视角的教学。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我的文学知识,更让我对文本解读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层次的感悟。
在《“九一八”致弟弟书》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梳理“我”与弟弟的往事,引导我们抓住文字细节,体认文中“我”的复杂矛盾的情感。我特别印象深刻的是,教师通过对萧红对弟弟不同称呼的解读,如“小战士”、“小孩子”、“你”等,巧妙地揭示了萧红在不同时期对弟弟的不同情感和看法。这不仅让我对萧红的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认识到,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作者的情感变化和细节描写,才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内涵。
在废名的《放猖》课堂上,我感受到了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作者对童年的深深眷恋。我特别欣赏教师对“仿佛一朵花已经谢了”这一细节的分析,它巧妙地揭示了作者对猖兵从神秘到平凡的转变的感慨和失落。这堂课让我更加明白,文本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寓意,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和解读。
在《给儿子》这一篇回忆性散文中的双重视角教学课堂上,我学习了如何从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两个视角去解读文本。我意识到,在阅读回忆性散文时,要关注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件的看法和认识程度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题和内涵,也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
在高三语文散文复习的节点,这些课堂教会我需要巧妙地选择每一篇散文的切入点。听完这三堂课并且结合我对同类散文的研究分析后,我整理了散文切入的巧妙要点:背景、视角、人称与形。结合在上周去南京学习的鲁迅相关文学知识,再联系到学生在小学初中学习过的鲁迅的一些经典名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Q正传》、《祝福》等,我选择通过一节过渡课打开学生小说到散文的复习过程。结果反响非常好,这告诉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有的放矢的选择学生能接受的切入点与新学课巧妙融合,这样才能打通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有效途径。
袁新栋老师心得分享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三年。这三年里,在听课学习上我有很大的收获和成长。回想自己在课堂教学上取得质变进步的时期,便是听课最密集的那段时期。从常规课到省级优质课,这三年我像一颗拼命汲取营养的幼苗,渴望疯狂的成长。反思这三年的听课学习,我觉得自己最大的收获和进步在三个方面:
一、心态变化
刚入职的我,年少轻狂,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自以为是。在听课学习时总是一种不耐烦、挑刺的心态,总觉得上课的老师哪儿哪儿不好不行。直到自己第一次开设校级公开课,在我师父杨灵静老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下,我才深深认知到自己的不足,才明白开设一节公开课是多么不容易。想想之前的狂言恣语,实在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荒谬至极。后来第一次和我们教研员老师交流探讨时,我更加明白了一点,任何一节公开课,开课的老师都是花了心思、费了心血的,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只要用心,让学生习有所得的课堂都是好课。现在只要有听课的机会,我都会努力争取,积极学习,将开课老师的优点汲取并化为己用。从浮躁挑刺到谦逊成熟,心态的变化,是我这三年听课学习的最大收获。
二、设想复盘
设想复盘,是近一年听课过程中我养成的一个习惯。每听一节课,我会以这样的方式进行回顾和消化。即假设以同样的课题,我自己来开设一节公开课,我会从怎样的角度切入?我会进行怎样的教学设计?我能想到怎样的新的教学内容?我可能会有哪些不足?我会一一把这些点写下了,最终形成一份自己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又加深了对这堂课的理解。复盘的习惯,需要坚持。坚持下来,我想,这些都会成为自己宝贵的财富。
三、资料整理
从高二起,我开始把每一节我听过的课进行电子资料的整理、保存、归档。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将所听内容细细梳理,形成自己的资料宝库。今天看了一下自己的资料库,已有四十多节好课的整理。我会继续把这个习惯保持下去。
这三年的听课学习中,每听一节好课,我都感觉到自己要学习的地方很多很多,甚至有时会有焦虑感。我在追求进步的同时,也渐渐接纳了自己的平凡。课堂存在无限可能,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创新、成长,争取能在不久的将来,开设一节属于自己的优秀公开课!
赵薇老师心得分享
有幸在张家港市暨阳高中观摩了中青年教师展示课,是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展开的,同课异构,创新的教学实践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方法,即同一课程在不同学校、不同老师、不同条件下进行的不同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学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学生需求。杜文正老师和李艳杰老师的《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及其应用》课堂展示就是同课异构的典型例子。尽管他们面对的是同一课程,但他们的教学设计却各具特色。李艳杰老师注重理论阐述,通过严谨的逻辑推理和生动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概念和应用。而杜文正老师则侧重于实际应用,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和应用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的续写与新高考背景下的概念课如何上会后,主任对这两节课进行了评价。他认为,李艳杰老师和杜文正老师的教学设计都体现了他们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理解和精准把握。他们都明白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指导,也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依据。他们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和追求。主任还特别提到了新高考背景下的概念课如何上。他认为,在新高考背景下,概念课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深度理解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还要设计一些能够让学生将概念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深化理解,提升能力总的来说,这次教学研究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学术交流。它不仅提供了一个让教师们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思考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机会。通过这次活动,教师们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更加深入,对学生学习的理解也更加全面。我们将带着这些收获回到自己的教室,继续我们的教学实践,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佳莲老师心得分享
11月的课堂展示我听了两天,总共听了四节课,每节课我都深有感悟,其中有一节是教研员的,另一节的名字比较新颖,所以我主动去听了这两节课。
首先第一天的蔡鹏飞老师上的是电荷,这节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物理公开课是需要很多实验的,但有的课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是实验的堆砌。但是蔡老师的这节课真正的通过实验将整堂课的知识点自然、连贯地结合到了一起,并且整节课的课堂氛围特别好。整节课下来我有两个地方印象很深刻。第一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蔡老师要提出电荷量这个物理量,他是怎么说的呢?“刚才同学们摸的这个带电球体和毛皮摩擦过后的橡胶棒,觉得哪一个带的电更多?”非常自然的就引出了电荷量这个概念。当时我听到这里的时候马上就反思,我会想到这种方法吗?第二个是蔡老师用若干吸铁石表示正负电荷,演示电荷的转移。吸铁石在生物课堂上经常应用,但是物理课堂上不常见,但是蔡老师通过吸铁石的演示,能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电荷的转移,所以这个方法非常值得我在日常课堂上学习借鉴、复制推广。
第二天的戚教研员上光的折射,上课前大家都能看到讲台上摆了一个鱼缸和绿色的小树枝。书上的引入讲的是射水鱼在水里喷水能打到树枝上的昆虫,问昆虫实际的位置是在射水鱼看到的下面还是上面?所以他在鱼缸里摆了一个水下摄像头模拟射水鱼的眼睛,树枝上挂了个昆虫。最初鱼缸里没有水,在屏幕上把此时看到的昆虫的位置圈出来,后来加水,很明显看到昆虫的位置发生了偏移,效果很好。我刚好在前几天准备这节课,在网上搜了省级的优质课看,那位老师也利用了这个例子,但他只是放了射水鱼的视频。我就在想老师们都知道实际做演示和放视频其实效果相差很大,看似这是射水鱼,好像没办法在课堂上演示,但是戚老师能想到用水下摄像头模拟。如果给我充足的时间准备,我能想到这个方法吗,以及就算我想到了,会不会因为怕麻烦就算了,这都是我需要去反思的地方。
第二天的黄老师上的是《音响中的物理知识》,它还有另一个很新颖的名字,所以我主动去听了。其实看到这个名字我能意识到整堂课大致上是将高中物理知识通过音响串起来,但我也不免担心:理解知识是一回事,它是如何利用到音响里其实又是另一回事,从知识到应用会不会还有一些学生甚至老师都无法理解的步骤。但实际上课的过程中,黄老师打消了我的顾虑。他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引出了一个个物理知识,并且如何应用解释的很透彻,再结合当场音响的演示,给大家看内部的结构,感受每一个结构的实际用处。演示如果没有某个装置,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而且区别很大。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会认为学的知识真实的应用到生活中去了,再也不是很抽象的知识。黄老师的这节课非常值得我去思考提升,去深入研究。
通过这四节课,我能反思自己的教学有不足之处,向他们学习如何上一堂优质课,受益匪浅!
李红波校长鼓励青年教师坚持参与听评课活动,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撰稿|陈洁
摄影|陈洁
一审|季彩萍
二审|罗建宇
三审|张学增
发布|陈洁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