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专题专栏>大南小记>详细内容

大南小记

我与母校沙中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8-11 08:29:04 浏览次数: 【字体:

     沙中,是我亲爱的母校;沙中,是我学习和工作过的地方;沙中,是给我智慧和力量,扬帆远航的福地。在这里,我成功实现了人生路上的三次重大转折。

从1963年9月考入沙洲中学读初中,到1981年8月从教师岗位调离进县府办工作,已经整整40年。掐指算来,在沙中的岁月连头带尾共18年。


6ee20654d05e43be8f7a35a7a2af10f6.jpg

       往事如烟,岁月留痕,挥之不去,思之即来。


    1963年9月,13岁的我从北新小学考入沙洲中学。当时的沙中,是苏南地区重点中学,师资力量全县最强,高中部面向苏州地区8县招生。母亲舍不得我每天来回跑,让我寄宿在校,每周回家一次。男生宿舍在学校西北角的大五区,初高中的寄宿生住在一起,因而有幸同老三届的同学混得蛮熟。而对自己而言,真正的独立自主生活能力也就由此而开始。


336bf4fc561e4249bf59a5c3e8713595.jpg

 当时沙中初中部设4个班,我分在乙班,班主任老师是陈茂根,教语文。任课老师中徐文贵教数学,王爱珍教政治,鲍瑞生教音乐,张冠蓓教生物,丁士英教地理。后来才知道,一条街佬(街上)的朱永亮在甲班,钱晓梅在丙班,而日后成为中街佬女婿的朱炳荣则在丁班。茂根老师是中兴街佬人,标标准准的老乡和兄长。他为人谦和,教书认真,处事稳健,不因是老乡就放松教育,而是事事处处抓得更紧。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处事做人。


4094c6e7660e495482ca0be8d735d125.jpg


1968年,我们开始了高中的学习。其时合兴一个乡办了5所高中,除沙中外,有中兴、牛市、洪联和悦来高中,人称“五朵金花”。后来4所高中全部并入沙中,我们原先初中读满3年的学生编在直属排,班主任是顾金惠老师,外语教研组长。其他学弟学妹编入一连、二连和三连。学习内容语文课差不多就是政治课,其他的就是学测量,量土方,一个草塘泥潭可装多少担;学绘图,平面图、立体图、剖视图样样画。军训学队列、学瞄准(只练不打)、学匍匐前进,农业课曾在阅览室里学开手扶拖拉机,凡此种种。印象最深的是外语课,我们初中三年学的是俄语,到了高中重头开始学英语,心里很有抵触情绪。尽管朱少华老师很认真、很卖力地讲课,甚至汗流浃背,就是不好好听。现在想起来真的是很不应该。1970年8月我高中毕业,除了回家务农,别无他路。期间当过公社土记者,唱过样板戏,割过青草,拾过牛屎,只要能挣工分,啥都去干。
    1971年,迎来了我人生路上的第一次重大转折:由农家子弟到民办教师,年方20。4月的一天收工回家,大队里通知我说,公社里叫我到沙中去教书。带着惊喜,心怀忐忑到公社去报到,文教说,“沙中缺1个初中语文老师,你准备准备去上课。”第二天一早我就去了沙中,老乡老师、老班主任、语文组组长陈茂根迎见了我,给我课本和参考书,安排听了两堂课。除了上初一两个班的语文,我还要做1个班级的班主任,担子真不轻。开弓没有回头箭,硬着头皮干。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表情是呆板的,声音是颤抖的,双脚站不稳,板书的手是僵硬的。幸运的是,几个星期下来有些适应了,慢慢地摸到了一些门道。为了提高学生听课的兴趣,除了看参考书,我到阅览室借阅相关资料,尽量多挖掘课文的内涵,书上讲3点,我讲4点、5点,以引人入胜。到初二时,沙洲县文教局在沙中举办全县初中语文公开课,茂根老师推荐了我,上的是毛泽东诗词《七律二首
·送瘟神》,课后分析会上评价还不错。1973年秋季开学,迎来了新一届初一新生,还是老规矩,两班语文兼一个班的班主任。这届新生,他们非常淳朴,有的调皮好动,有的因为分数低存在自卑感。除了上好课外,我更多的是鼓励他们克服自卑,增强自信,亲近他们,培养感情。每周课外活动,我都到操场上和他们一起摸爬滚打,参与他们的活动。我对同学们的要求是,学习方面我们要努力去缩短差距,其他方面一定要在年级争先。事实也正是如此,我们班的体育和劳动都是年级最棒的,毕业时有6个学生的成绩同重点班有得一拼。作为老师,我的心里是非常欣慰的。4年送走两届毕业生,唯一留存纪念的是数万字的备课笔记。


71509549e6b54e4c99b0db903f2de04d.jpg

ed338293d6a24df9bc05251ae303c73f.jpg

1975年下半年到1978年上半年,我连续上了3届高一的课,都是1个班的语文兼两个班的政治课,还是上语文那个班的班主任。我觉得,家长把子女交给我们,是一种信任,一种寄托,充满着期盼。作为老师,我们就要义不容辞地肩负起教书和育人的重任。有鉴于此,我对每一届高一新生都是很上心的。每届学生升入高二学习时,都与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几十年后,他们都还记得我这个不是毕业班的任课老师,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从这一点讲,教师还确实是“令人羡慕的职业”!
    1971年到1978年,我在沙中当了7年民办教师,在工作和生活的前进路上,我得到了历任校领导的关心和培养,得到了众多师长的指导和提携,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和敬重。几十年后回到家乡合兴,学生和他们的家长都还尊称我一声“何老师”。短短一声问候,比什么都珍贵。
 
    第二次人生路上的重大转折是恢复高考:实现了由民办教师向公办教师的蜕变,时年27岁。1977年9月,北京传来恢复高考的福音。校里10余名民办教师一边上课,一边紧张复习迎考。入冬,先乡里预考,初胜者集中杨舍正式高考,内容4门:语文,数学,政治,史地。我和聂祖良老师同在向阳小学(现沙洲小学)考点考试,用的是幼儿班的台凳,脚也伸不值。1978年4月下旬的一天课间操期间,我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江苏师院苏州地区大专班。高兴和激动之情难以言表:7年奋斗,10年等待,终成正果,圆了大学梦。完全可以这样讲,如果没有在沙中7年的教书经历,我的高考之路不可能如此顺利。第三节课上课时,我把通知书夹在备课笔记本里带进了教室,临近下课时,向同学们通报了即将离校去上学的消息,大家既为我高兴又深感不舍。中午时分,不少学生到宿舍跟我道别,那情那景,令人动容。
那一年的苏州地区大专班共招4个班,文理各两个班,学生大多是老三届、插队青年,我在班里就是个小弟弟。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之大多数同学都是老三届的,怕不努力跟不上,所以格外用心,特别认真。每天起早贪黑,认真读书,成绩和其他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每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第一学年结束,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学年临近毕业时,学校物色留校生,理科留了沙中的老三届学生范叙宝,文科想留我,党支部书记黄老师找我谈话,我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回沙洲当老师。他支持了我。就这样,1980年5月我回到了暂别两年的母校沙中。半路接手,担任高一(3)班的班主任,上语文课。1981年7月,顺利送同学们高中毕业。
    1981年暑假期间,县委组织部审干组的项学羽同志到学校考察我的情况,我放学在家根本不知情。俞士明老师告诉我说,学校里留不住你了,老校长张凤楼急得不得了。我非常感谢德高望重的张校长对我的关心、器重和厚爱!而且可以告慰他老人家的是,我没有辜负母校的教育和培养,没有忘记自己是从沙中走出来的,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一如既往,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以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添彩。
 
    1981年8月30日,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学习、工作和生活了15年的母校沙中,到沙洲县政府办公室报到上班,实现了人生路上的第三次重大转折:由学校教师转岗到政府机关工作,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这一年,我30周岁。
       
                                                                                                                         2021年元月于杨舍

 (节选自何坤明《我与母校》)


    小记:我在沙中成长,我从沙中走出,内心很想写一点东西,舒解自己对母校的眷恋、怀念和感恩之情。但真的提起笔来,笨头拙脑,竟不知从何下手。思前想后,觉得还是按时间顺序来写,便于回忆,易于叙说,权当一笔流水账,能把事情说清楚,留个印象就好。打开尘封的记忆,努力寻觅搜索,忙乎了几天,终成现稿。现不怕亮丑,奉献给各位,闲时看上一看,诚盼不吝赐教。
    此文成稿时,适逢市人大十四届五次会议刚刚闭幕,经全体代表审议通过的市政府2021年实事工程项目中,新建沙洲中学(北校区)赫然在列。沙中将回到家乡人民期盼已久的发祥之地,迎来新的更好的发展机遇。衷心祝愿她在打造人才高地的领域里,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独领风骚,再创辉煌!


4a38c08f07ea4a9cbd48f7792b7313a3.jpg

     作者简介:何坤明,1951年2月生。1963年9月入学沙中,1970年7月高中毕业。1971年4月至1981月8月在沙中任教(期间在江苏师院苏州地区大专班读书2年)。1981年8月底调沙洲县政府办公室工作。先后任秘书、秘书科长,1983年2月任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兼市保密局长,1993年3月任市政府办公室主任兼市信访局长。1995年6月至2000年1月任港区、南沙镇党委书记兼农工商总公司董事长。2000年2月任市委办公室主任、市委秘书长。2004年2月当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1年3月退休。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